虽然看不见观众,但我们听得到掌声

作者:记者 梅飞 实习生 王星辰 通讯员 王庆阳 发布时间:2020-09-16 09:10 信息来源:颍州晚报 访问次数:7198 字体大小:

2020090411161569949_nNJNbVYk.jpg


  假如给你三天光明,你会干什么?对于这个问题,53岁的王士林给出了一大串的答案。他第一眼就想看看自己手中的琴;还想看看家人、朋友,甚至是天空、小草;可他最想看到的还是台下的观众,他们惊讶的表情,鼓红的双手……
  还有,还有,他想利用这三天,不停地写词谱曲抓紧时间创作。因为,他太爱琴书了。
  可惜没有假如。畅想过后,留给他的,依旧是眼前的黑。王士林是太和县二郎镇集西盲人演唱团的一员。说是演唱团,其实只有3个人,其他两人,也是盲人。
  但他们用手中的琴、眼前的话筒,四处义演,传递正能量,在琴书的世界里找到了色彩……
  近日,他们被评为“太和好人”。


每首曲子都要花上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

王士林是太和县二郎镇集西村人,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。
  原本,他也是个正常的孩子,早早地学会走路、说话。谁都没想到,3岁时的一场病,会导致他失明。
  不过3岁,就失去了眼前的颜色,好在王士林从小乐观、开朗。
  渐渐长大了,王士林爱上了用收音机听戏。京剧、评书、粤剧等听多了,他就开始跟着调子,慢慢模仿着说唱。在戏曲的陪伴下,他的生活仿佛又有了色彩。
  因为热爱,小小的他渐渐有了梦想——学唱戏。
  1983年,16岁的王士林走出家门,拜在当地有名的董师傅门下,学习三弦、坠胡、京胡等乐器。
  “夏练三伏,冬练三九。”和其他师兄弟不一样,王士林无法识谱,也看不到师傅演绎的手法、动作,还只能靠旁人转述曲谱。
  无奈,师傅只能手把手教他,教会他每一个拉弦动作及如何分辨琴位……他一遍遍听,用心记下后,再一遍遍反复练习。“每首曲子都要花上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才能保证上手纯熟。”
  后来,他又拜在太和县原墙镇有名的琴书师傅刘纯玉门下。在这里,他遇到了同门师弟、以后的搭档孙传仁。他也是盲人,跟王士林一样,爱上了琴书。
  “琴书以唱为主,以说为辅。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,也兼用三弦、二胡、筝、坠胡等。”王士林说,他和孙传仁潜心学习唱词、说白和乐器弹奏,掌握表演技巧。
  3年后,王士林学成出师,开始走上舞台表演,“第一次登台,特别激动,虽然看不到,但感觉舞台上肯定亮闪闪的,觉得总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”


虽然都是盲人,却因琴书结缘
  在太和,琴书被列入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它接地气,有韵味,深受当地群众追捧。
  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,学成之后的王士林经常跟随曲艺工作队在乡间进行文化宣传。
  四处奔走表演的过程中,王士林、孙传仁渐渐走到了一起。“我们一同学艺,比较有默契,也有话聊。”
  1987年,王士林一次下乡演出时,台下有个群众发现他是盲人,很是激动,连忙将从亳州赶来的李艳介绍给他认识。
  李艳也是盲人,16岁时外出学艺,但并不精通,想拜师学艺。于是,王士林带着他又学了几年。后来,李艳便在演唱团里给王士林当助手,为他拉坠胡。
  就这样,三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团队。“虽然都是盲人,却因琴书结缘,感觉都是知音。”王士林说。
  每月,三人有商演,也有文化部门组织的义演,不论走到哪,他们都颇受欢迎。
  外出演出,对于都是盲人的他们来说可谓困难重重。好在,有孙传仁的爱人孙秀梅帮忙。组织车辆、搬运乐器,调试设备、购买服装……一场演出下来,都是她忙前忙后。
  “在外演出,也有观众挑刺、酒晕子砸场,所幸都有好心人帮忙解围。”孙传仁说,正是爱人的形影不离和好心人的帮助,他们才能安心地坐在舞台上表演。
  2018年,王士林、孙传仁、李艳三人正式组成盲人演唱团。舞台上,三人穿着统一服装,戴着墨镜,传递琴书的魅力。


演出

希望唱好、演好、传递好正能量
  随着时代发展,观众口味也发生了变化,王士林发现,传统的琴书渐渐失去了吸引力。
  2019年,二郎镇文化站负责人建议王士林,创作一些反映新时代的作品。
  结合近几年我市开展的精准扶贫等工作,王士林三人决定创作一首琴书作品,反映扶贫领域的正能量。
  创作,对他们来说着实不易。无法查资料,只能一边听广播新闻,大致了解扶贫故事,一边由孙秀梅从网络上搜集素材,一句一句念给大家听。然后,三人口述创作内容,再由孙秀梅记录下来,进行一遍遍修改、打磨。作品内容确定下来后,再商量编曲,拿录音机或手机把曲子录下来,一遍一遍背……
  经过一番努力,《精准扶贫得人心》最终出炉。2019年底,在太和县群众文艺演出会上,由李艳唱词,王士林拉京胡,孙传仁拉坠胡,三人完成了作品,台下掌声如雷。
  “虽然看不见观众,但听得见掌声,这让我们非常激动。”王士林说,他们手搭着肩谢幕下台时,观众再次用掌声致意,这一刻让他难以忘怀。
  除此之外,结合当地的工作,他们还创作以“扫黑除恶”“抗击疫情”等为主题的作品。
  “唱了半辈子琴书,放不下了。”孙传仁说,对于眼前黑暗的他们来说,琴书的世界缤纷多彩,让他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。
  他说,每次演出,还会吸引一些身体残疾的观众。“知道有特殊的观众来听,我们都会更卖力地演出,给他们带去希望。”
  为了带动更多年轻人学琴书,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,王士林打算将演唱团扩大规模,成立民间剧团,剧种包括琴书、豫剧、大鼓等多种形式,吸纳更多演员加入。
  “希望把曲艺文化唱好、演好,传递正能量。”王士林说,这是他们最大的梦想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